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活动  系列讲座

南开大学王哲老师做客“中国经济:理论与政策”系列讲座第十三讲

发布日期:2015-10-29设置

    10月27日上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王哲老师做客“中国经济:理论与政策”系列讲座第十三讲,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近代中国海关贸易数据的整理与可视化”的讲座。在近两小时的讲座中,王老师详细介绍了他在近代中国海关数据的整理、数据库建设、可视化与GIS处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并以自己的研究为例生动讲解了如何运用海关贸易数据开展研究。

    王老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他主持的“近代中国海关贸易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该数据库囊括所有近代中国海关贸易重要统计项目,包括5大系列数据: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整体统计;46个开埠港口贸易统计;代表性年份46港口间埠际贸易的源汇(OD)数据;重要港口如汉口、镇江和宁波等子口税贸易源汇(OD)数据;1920-1934年进出口商品目录详单。它们覆盖了进出口贸易、埠际贸易和子口税贸易,可以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国内港口和城市相互间的贸易、周转。王老师举例说道:“如果以进口为例,这些数据就可以反映出洋货进口、洋货分销、洋货运抵终端消费市场三个层次的贸易情况。”随后,王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指出,在旧海关数据的细分类型中,时间序列数据连续时间长用起来方便,但是解释能力较弱,需要大家对港口特别熟悉才能找到其中的经济学意义,他的研究更加青睐统计数据中的空间数据,即海关在记录数据的同时记录了数据的空间信息,让研究者可以对数据有更多形象、具体的体会。
    随后,王老师又介绍了“近代中国邮政舆图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和近代中国贸易网络的研究工作。他认为20世纪初期,大清邮政和中华民国邮政出版了10余版本邮政舆图(集),是近代地图史中专题地图的巅峰之作,对经济史、交通史和城市史研究有极高参考价值。他希望可以用上述两个数据库定量重建近代中国国内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最后,王老师介绍了关于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研究,通过厘清国内贸易网络结构,让近代城市体系研究也具备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王老师的数据库建设工作引发了在座师生的极大兴趣,大家争相提问,现场气氛热烈,王老师均耐心一一解答,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王哲老师简介】
     201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2010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2012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海关数据的整理、数据库建设、可视化与GIS处理。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整理与研究》子项目《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数据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研究——基于旧海关埠际贸易和子口税贸易OD数据的分析(1859-1947)》以及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

(供稿/供图:李媛 编审:刘伟、陈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