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数据分析研讨会召开,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会上发布主题为“从需求侧、供给侧和国际侧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研讨会邀请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处级调研员梁绍连,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海银研究院院长薛鹤翔,中信建投周期组组长、地产及建筑业首席分析师竺劲等嘉宾与媒体现场点评互动。
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常任副教授杨有智致辞并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概况。他表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是举全院之力重点打造的项目,课题组已形成一支由近30位毕业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海归和本土博士相结合的大型研究团队;研究板块也细分为13个专业领域,坚持以一般均衡分析为核心的综合治理理念,力求通过“理论逻辑、实践真知、历史视野”相结合的方法,使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思想性”。课题组每年四次的发布会,得到了党和政府有关领导、学界同仁、业界机构和媒体的广泛关注。院长助理陈媛媛教授、陈旭东副研究员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成员出席发布会。
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课题组成员李倩助教授、唐荣胜助教授、刘子熙助理研究员、王玉琴助理研究员、赵旭霞博士后分别代表各研究小组各研究小组从“全国CPI、PPI、消费与投资”“家庭流动性与劳动力市场”“汇率、对外贸易和国际市场”“金融”“财政”等不同方面对2021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做了分析解读。
课题组报告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建议从需求侧、供给侧和国际侧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课题组提出,根据日前公布的中国2021年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课题组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以下特征:消费疲软,投资增速下滑,对外贸易同比大幅增长;CPI低位徘徊,PPI不断攀升,剪刀差继续扩大;劳动力市场持续回暖,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金融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贷款总体需求继续回落,但融资缺口依旧较大;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双向波动;财政收入大幅回升,支出稳定增长,地方债还债压力增大;数字人民币和人民币国际化;第三次分配对收入不平等调节能力需要谨慎对待;实施“双减”时机合理,教育主阵地回迁学校是关键等。关于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体现在调控政策效果显现,家庭部门债务增速放缓;房价涨幅回落,需继续坚持调控确保市场健康运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或将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等方面。课题组强调,对于风险挑战要未雨绸缪。从内部看,家庭债务持续累积,消费、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债务违约现象频现,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中长期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从外部看,国际大循环面临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双重干扰,使得中国长期受益的稳定外部环境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从2021年前三季度的表现来看,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实现平稳运行仍面临不少显性和潜在风险点,需要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产业政策等系列政策综合治理、辩证施策,尤其是要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面对国内外新发展变局,课题组建议从需求侧、供给侧和国际侧综合发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基于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位一体综合治理,促进共同富裕,壮大中产阶层,带动内部消费、投资需求良性循环;二是面向科技前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和民企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增强创新驱动力;三是积极开展高水平自由贸易与投资协定谈判,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新制定,以合纵连横促进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化。研讨会的最后,与会嘉宾和媒体围绕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未来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处级调研员梁绍连认为,前三季度我国经济保持持续恢复态势,但受高基数、疫情散发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符合预期。国际环境变化超出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国际海运价格高企,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分析我国经济运行,今年要重点分析我国经济有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明年要重点关注跨周期调节问题。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提出,外汇储备与M2的比值作用大吗?个人觉得,对于小国家这项指标比较有效,因为可能面临非常大的短期外汇流出压力。中国作为经济大国,这项指标的影响是不是比较小?外汇储备这几年没有增加,跟央行减少外汇市场干预有关系,但外汇储备绝对规模仍然很大。大国货币背后是综合国力。如果中国未来长期经济发展比较好,真正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将提升,无需太多的外汇储备。关于信贷需求,中国未来10年可能面临持续性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也跟经济结构转型密切相关,信贷需求偏弱是长期的格局,取决于人口结构。个人分析,中国信贷需求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是房地产,房地产大时代的结束,意味着这部分信贷需求不可持续。第二部分是广义政府需求,由政府城投需求贡献的,因为基建多是地方政府承担的,背后的融资由城投公司承担。第三部分是市场化的融资需求,如制造业和一般企业。城投及房地产信贷管控之下,信贷需求或持续偏弱。最后探讨一下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让货币政策绕过金融中介难度大,数字货币不会改变小微贷款要承担风险情况。其次,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地方数字货币的作用不太大。中信建投周期组组长、地产及建筑业首席分析师竺劲表示,GDP的增速下行是比较明确的趋势。关于房地产这块的研究,我主要观点如下:房地产对于投资下降的影响比较深远。房地产投资明年压力很大,所以后续要进一步关注政策调整,这对宏观经济影响也很大。另外投资下降带来消费增长放缓,某种意义上这是经济复苏在居民收入影响上的不均衡带来的,消费增速放缓和房地产的增速放缓有关,这种趋势很难改变,这个情况在2014-2015年出现过。明年无论是房地产的投资还是消费的影响都比较负面,要看下一步政策的调整。劳动力市场和家庭部门方面,贷款存款同时下降很明显,主要是因为大家去银行贷到的款比原来都更少,所以贷款和存款都出现了下降,居民买房的杠杆率压缩了,存款撬动的贷款变少了。金融和财政数据方面,资管新规影响比较大。信托的收缩有一个影响就是借新还旧,导致公司债包括MTN直接融资工具萎缩。整个来看融资收缩时间会持续长一些,所以货币这一块未来无论是M2还是信贷的扩张,从信用的角度来看存在一定压力,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的政策调整。
海银研究院院长薛鹤翔认为,目前经济运行到这样一个位置,是到了比较关键的时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第三季度GDP降到了5%以下,估计四季度可能会更低一点。二是总量下行情况之下,指标分化,PPI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部分需求侧指标创历史新低,如社融增速。另外PPI和CPI也相当分化。总体来说比较关注以下两方面的数据:首先消费方面,消费和房地产、投资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地产、信贷、CPI等因素和消费相关性大,回到大的政策上来说,就是双循环中的内循环,消费是内循环的关键内容。正如课题组的报告,目前居民的贷款跟存款都下降,很可能并不是预防性储蓄下降,而是受到了房地产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和消费的周期性可能是相同的,而不是纯粹的翘翘板效应。把消费、居民收入、就业、房地产政策、新能源领域等这些因素综合考虑进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消费未来的走向。同时有必要研究分析PPI向CPI传导的可能性和途径。基建增速的数据比较低,同时趋势目前也是向下的,结构性上跟新能源、绿电等有关的基建投资是一个亮点,能很好地观察到经济在这些重点领域上的发力。关于教育行业,从研究导向来说,这是很重要的服务产业,包括教育行业就业是就业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很好的研究切入点。 
围绕嘉宾的发言,课题组成员宁磊、朱梅、唐荣胜、王玉琴、曹林谊等分别进行了回应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