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中国经济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互动,加深对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的理解,充分发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高端智库作用,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于2013年6月起筹划举办“中国经济:理论与政策”系列讲座,邀请来自政府、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经济相关理论与政策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013年6月3日,在经济学院801教室,中国人民大学陈彦斌教授为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及经济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经济增长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的讲座,由此拉开了“中国经济:理论与政策”系列讲座的序幕。
讲座伊始,陈彦斌教授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1978至2012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速高达9.92%,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跃居至当前的第2位。但是,在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代价也是巨大的,中国经济形成了“高代价的高增长不可持续”与“高增长依赖症”之间的强烈冲突。陈教授从高速经济增长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高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高,以及高增长导致了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严重的社会冲突、政府为维持社会稳定投入了巨大开支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困境的表现。
随后,陈教授谈了从“增长崇拜”到“增长依赖”的演变逻辑,并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只能在短期内实现“稳增长”或者“保增长”的目标,而无法改变中国未来潜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趋势。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趋于缩小,其短期稳增长能力进一步减弱,中国经济实践已经证明宏观调控政策无法破解当前的增长困境。陈彦斌教授认为,中短期内,政府应该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总量减税以及使用宏观调控措施来进行“稳增长”,防止经济出现“硬着陆”。长期内,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完成“三大转变”来降低“增长依赖”。
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陈彦斌教授建议,在未来改革过程中,只能渐进改革,而不能走激进路线,要选择主动改革而不是全面危机推动的被动改革。并预测,中国的GDP总量将在2019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3041美元,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陈彦斌教授简介
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青年经济学家。2003年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9年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201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陈教授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侧重于构建符合国情的Bewley模型(即含有借入约束与异质性个体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的重大问题,目前研究兴趣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产分配等。著有《中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形成机制和治理政策》(2010),《行为资产定价理论》(2006),《奥尔多投资评论》第4辑(1999)等作品。在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