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间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需各方付出艰苦努力。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稳经济有哪些“底牌”?促就业还有哪些新招?政策合力应向何处使?针对这些问题,澎湃新闻专访了十位经济学家,推出系列专题《问计稳增长》。

对话田国强:用后退一小步换前进一大步,培育市场主体
■ 澎湃新闻 记者 郑景昕 侯嘉成





澎湃新闻:面对经济超预期下行压力,一些学者提出若要实现全年5.5%的增速目标,就需要大幅度提高宏观刺激力度。你们此前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速在4.3%。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短期逆周期对冲和中长期跨周期政策?您是否支持进一步出台刺激政策?

澎湃新闻:您认为下一步中国宏观政策的核心应该是什么?

澎湃新闻:今年就业压力很大,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您在稳就业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澎湃新闻:当前,欧美主要经济体正面临较严峻的通胀挑战,您怎么看输入性通胀对中国下半年物价走势的影响?

澎湃新闻:今年以来,美联储采取了激进的加息措施,国内目前货币政策边际上有所放松,您怎么看中美政策差异?这种差异会持续多久?会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