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数字人民币中国人民大学试点启动仪式举行,目前,校园纪念品商店已支持数字人民币结算,超市、餐饮联营单位等将逐步开通数字人民币结算渠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就数字人民币国际化采访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专家曹林谊助教授,分析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曹林谊表示,可能阻碍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问题,是交易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在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唯有通过跨国协商合作,并在对外推广数字人民币时,适当改变其‘可控匿名’的性质。归根究底,这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而非简单的经济问题。
媒体报道
NEWS
数字人民币测试场景丰富 跨境支付应用有望推进
来源:中国经营网 记者:郝亚娟 张荣旺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报道 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已形成多地试点格局。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数字人民币将主要用于国内零售支付,此前已在国内多个试点地区进行测试,测试场景越来越丰富,也考虑在条件成熟时、顺应市场需求用于跨境支付交易,这也是可以实现的。”
事实上,自2020年9月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应用场景首次提出后,关于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的应用引发诸多猜想和关注。
受访人士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上可能比传统货币更具优势,很可能改变以分布在全球的代理行和清算行关系为基础的跨境支付格局。不过,在金融稳定方面,由于数字钱包转账可能比向境外银行账户转账更加便捷,需警惕由此导致银行面临的储户挤兑风险。
应用场景有望拓宽至跨境支付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的扩大,其应用场景也逐渐丰富,吸引商业银行争相布局。
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试点也在高校推进。公开信息显示,4月2日,数字人民币中国人民大学试点启动仪式举行,目前,校园纪念品商店已支持数字人民币结算,超市、餐饮联营单位等将逐步开通数字人民币结算渠道。
赛迪智库指出,当前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进展突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从线下应用向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数字人民币首次试点活动仅支持在指定线下商户的近程在线支付,后期引入线上电商场景;从高频消费领域向便民服务领域拓展,前期数字人民币的支付试点主要覆盖餐饮、零售等日常高频支付领域,随后逐渐拓展到教育培训、便民出行、视频网站等消费场景;从普遍依赖智能手机的在线支付手段向基于芯片硬件介质的双离线支付功能拓展,数字人民币多轮试点活动中,支持“双离线”支付的“碰一碰”功能、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和基于芯片的可穿戴设备钱包等相继落地使用;从单一地区测试向多地并发测试推进,数字人民币系统支撑多场景应用的并发性能不断优化。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和应用场景的全面铺开,其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应用再被提及和关注。
关于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提法,最早可追溯至2020年9月。彼时,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雄安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鼓励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探索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这是官方文件首次提到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这一应用场景。
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披露,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央行数研所”)宣布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m-CBDC Bridge)。央行数研所表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将进一步构建有利环境,让更多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央行共同研究提升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支付能力,以解决跨境支付中的效率低、成本高及透明度低等难题。根据研究成果,各参与方将评估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在跨境资金调拨、国际贸易结算及外汇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
开展技术测试及准备工作
公开信息显示,关于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场景探索及准备工作,一直在推进中。此前,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表示,金管局正在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技术测试,并做相应的技术准备。
4月1日,王信也表示,前期,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管局就数字人民币在内地和香港地区的跨境使用进行了技术测试,这是人民币试点的一次常规性研发测试工作。
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香港金管局和人行合作这几年比较紧密,贸易是跨境支付的一个潜在场景。”
“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上可能比传统货币更具优势,主要有三方面优势:数字货币可能改变以分布在全球的代理行和清算行关系为基础的跨境支付格局,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实现了数字代币在点对点系统上进行价值转移,不需要再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转账;有助于降低外汇交易成本,并可通过更大规模的资产通证化来降低证券发行和交易成本;缩短了支付链,减少了交易时间,增加了透明度,并促进货币服务商之间的竞争,跨境支付变得更便利、更普惠,尤其是小额汇款人会受益较大。”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曾撰文指出。
不过,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方面仍面临挑战。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曹林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能阻碍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问题,是交易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曹林谊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和搭载其运行的支付系统是不可分割的,而DC/EP系统内的交易信息是“可控匿名”的,即对除中国人民银行以外的其他参与者匿名。“在这种集中式记账模式下,中国人民银行将获得巨大的信息优势。但如果在境外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交易,都需要通过DC/EP系统,或某些与DC/EP系统有信息交互(interoperability)的支付系统完成,那么交易信息也会被中国人民银行获取,这必然引发其他国家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担忧,进而阻碍甚至完全阻止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他表示。
上述撰文同时提到,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应用中可能带来风险。
一是货币替代压力增大。当一国允许他国央行数字货币在境内使用时,由于数字货币获取的便利性,货币替代的速度可能更快、规模更大。
二是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使用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如果使用国的经济周期与发行国的经济周期不同步,该国利用货币政策应对冲击的能力将受限,并带来显著的宏观经济影响。
三是在金融稳定方面,直接使用外国数字货币引发的货币替代可能会加剧货币错配风险。在危机时期,使用他国数字货币甚至可能加剧国内银行的挤兑风险,这是由于数字钱包转账可能比向境外银行账户转账更加便捷,从而导致银行面临的储户挤兑风险上升。
“因此,在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唯有通过跨国协商合作,并在对外推广数字人民币时,适当改变其‘可控匿名’的性质。归根究底,这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而非简单的经济问题。”曹林谊如是说。
曹林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助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专家。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企业创新,契约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组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于2009年底发起成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组,基于国际前沿、国内较为独特的量化准结构模型,以情景分析(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和政策模拟(Policy Simulations)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潜在风险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定期发布最新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有扎实学术支撑及丰富参考价值的经济洞见、对策建议和长期治理方案。
项目组凝聚了一支近30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专职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多位国际著名宏观经济学家,以及十余位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等国际知名经济学学术重镇的海归青年博士。目前,项目组分为13个研究板块,坚持以一般均衡分析为核心的综合治理理念,力求通过“理论逻辑、实践真知、历史视野”相结合的方法,使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