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活动  研讨

经济波动与增长2021夏季专题研讨会召开

发布日期:2021-09-24设置

聚焦金融风险与宏观政策应对


2021年9月19日,经济波动与增长学术研讨会聚焦“金融风险与宏观政策应对”这一重要主题,首次以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在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推进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由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资助并由《经济学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评论》《中国经济问题》等期刊提供学术支持。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常任副教授杨有智致辞,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长江商学院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博士生出席研讨会。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杨有智代表会议主办方对与会嘉宾的参会研讨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研讨会聚集了国内宏观领域的诸多优秀青年学者,希望大家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碰撞出更多学术的火花,围绕中国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特征事实经验开展研究,贡献学界力量,也希望高等研究院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能越做越好,在国内外学术界发挥更大影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岩代表经济波动与增长会议专家组发言,他表达了对与会人员克服困难参加研讨以及《经济学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评论》《中国经济问题》等期刊提供学术支持的感谢,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搭建的平台,助力将经济波动与增长的学术研讨引向深入。
 


本次专题研讨会由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张同斌主持,议程持续一天,共有6位报告人作主旨演讲。延续该会议的一贯传统,与会学者对入选文章进行深入剖析、点评及讨论,希望通过高标准、建设性、专业性的点评和讨论,帮助宏观经济学者打造出更高质量的论文。





会议第一场



会议第一场由上海财经大学助理授曹林谊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教授徐思闯分享了题为Inefficient Credit Cycles的论文。他通过构建连续时间下包括信息摩擦、激励约束的长期合约模型,研究了经济周期中的双边无效投资和企业家的风险偏好性决策,同时探讨了一种可保持的受限的结果有效的国有化金融监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沈吉就本文中代理人风险中性假设、最优税率的设定进行讨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刘思鸣结合相关文献,就pecuniary externality的概念界定及长期合约的强制执行性承诺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周思力分享了题为《The Effect of China Connect》的工作论文。他指出,文章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宣告沪港通下股票于2014年11月17日开始交易为事件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从企业层面研究了该联合公告对股票价格和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联合公告使得股票价格和企业投资显著下降且沪港通下股票的价格和企业投资降幅较小。

图片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吴锴和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冯玲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均总结了文章的重要结论,指出文章采用的是双重差分方法,需要严格的平行趋势检验,并对“风险分散效应”和“融资成本效应”的计量检验提供了补充。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赵旭霞分享了题为《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杠杆率监管压力与影子银行》的论文,她采用六部门DSGE模型研究了地方债务扩张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影子银行规模及资产配置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定从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内需方面肯定了该课题的重要性,总结了影子银行的主要特点,并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推高影子银行规模机制提出自己见解。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溦从数据的丰富性、模型应用和现有文献的区别是否可用数据印证、文章模型是否适用于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下降阶段等方面提出更多可挖掘的视角。



会议第二场



下午会议进入第二场,由上海财经大学助理教授蒋荷露主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光分享了题为《存款保险制度与经济波动——基于金融加速器模型的分析》的工作论文。以2021年包商银行破产事件为例,他向与会者解释了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在金融加速器模型中加入了一个新部门,即“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通过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最优化行为,寻找最优存款保险基金的最优保费与最优赔付比例。

图片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彬和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化斌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点评,总结了文章的理论传导机制和重要结论。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赵扶扬分享了题为《房价的宏观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指出中国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影响是独特的,并不与其他欧美国家一样所有指标都是顺周期的。论文模型解释道,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中国特有的土地财政所带来的。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目标不应当局限于抑制房价,更应该注重调节宏观经济结构,兼顾多重目标。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喻洋肯定了该论文的贡献与研究意义,并建议应该尝试房价冲击以突出论文结论。对外经贸大学助理教授彭玉磊从中国典型事实、模型设定、模型校准以及政策分析等方面给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 


长江商学院助理教授张罡分享了题为Technology Adoption,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Cost of Bank Intermediation的论文,该论文研究市场结构和技术选择如何影响CFI, 同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根据数量分析发现,与信息不对称相比,银行结构是影响CFI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生产率下降与储蓄率的上升可以解释1970年代CFI的下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姚雯认为可以延展讨论的时间长度,把已有数据的所有时期都包括在内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在模型数据处理上的相关建议。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助理教授王文雅在术语选择、前后一致、文稿规范等给出了相应意见。




通过对论文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点评,研讨会构建了一个学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学者们紧扣现实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深挖经济规律,并针对金融风险提出宏观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