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数据分析研讨会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会上发布主题为“以改革开放深化构建内外循环良性互动局面”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研讨会邀请到东北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沈新凤、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执行董事薛鹤翔、上海昶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副教授宗庆庆等嘉宾与媒体现场点评互动。
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立国常任副教授代表研究院对现场嘉宾、媒体和线上观众表达了诚挚欢迎,并整体介绍了研究院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概况。他表示,“课题组是一支非常有活力的团队,汇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经济学学术重镇的海归青年博士。课题组现有13个研究板块,坚持以一般均衡分析为核心的综合治理理念,从宏观经济的各个角度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深度分析与预测,收获了众多的支持与肯定。”院长助理杨有智常任副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院长助理陈媛媛教授、陈旭东副研究员出席研讨会。
课题组成员朱梅副研究员、蒋荷露助教授、徐佳文助教授、李双建助理研究员、欧声亮助教授分别代表各研究小组从“全国CPI、PPI、消费与投资”“家庭流动性与劳动力市场”“汇率、对外贸易和国际市场”“金融”“财政”等不同方面对2020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做了分析解读。
报告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风险因素及其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课题组提出,中国2020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日前公布,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实现累计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为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打下了基础。由于相对辩证处理好了新冠疫情防控与经济复工复产的关系,中国也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经济增速由负转正的经济体,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仍不容小觑。
关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课题组表示,从内部看,尽管三季度消费增速由负转正,但0.9%的增速仅是低水平恢复,前三季度累计增速仍然为负,且家庭部门存在储备现金“过冬”的不利消费倾向;制造业投资不振,增速跌幅较大;民间投资虽然持续回升,但同比仍然负增长;地方政府债务到期高峰隐现。从外部看,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及冬季第二波疫情的潜在冲击,使得全球经济增长陷入困境,中国的外贸增速下滑风险持续。
在指出风险与挑战的同时,课题组就应对之道给出了建议:由于中国的巨大市场和经济的充满活力,在美国对中国全面遏制的背景下,当然眼下需要好好发展内部经济,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内循环,但外循环决不能丢,需要尽可能同时发挥外循环的优势。无论是短期政策应对,还是中长期改革治理,都应该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来筹划。如果只是单纯关注中国自身的局部均衡而忽视世界的全局一般均衡,不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治理改革,将会面临诸多瓶颈、短板和挑战,并可能导致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更加严重,使得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大大加强,就容易再次陷入走向封闭的陷阱。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如果构建内外循环良性互动局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东北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沈新凤表示,今年整体宏观杠杆率上升比较多且上升非常快,明年或许会有温和的“控”杠杆。她对人民币保稳持乐观态度,“考虑到美国疫情之后的长期性失业在增加,经济需求相对较强但生产较弱,以及内部的各种问题,大选结果也还未确定,经济本身很难在明年有很强的修复。人民币有大幅度升值区间,主要是有很多资金流入,这也是大家在对中国及其资产的安全性下注。更重要的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在召开,‘十四五’规划也要出台了,且围绕新形势提出了的‘双循环’。相比国外,中国有自己的路子和方向,发展的信心也更强。”
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执行董事薛鹤翔围绕课题组报告对PPI、投资增速、土地拍卖、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变化等进行了交流。他表示,PPI应该到明年上半年有回落,主要是受到欧美的疫情影响,进而影响全球经济;一些上游的投资如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速从去年开始就比较高,这或许是由于过去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成效比较好,导致现在这些产业中下游需求不错,所以上游反而比较紧缺;土地拍卖数据应重点关注,这对于判断房价市场有没有泡沫很重要;不同收入阶层、不同行业受到疫情冲击明显不同,财政政策相应地会更多在总量层面之外展现结构性变化;涉及到太阳能等行业,美元不会像过去那样有绝对的竞争力优势,它中长期贬值的趋势更加明确,长期内有可能人民币是升值性货币。
上海昶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秋提出,报告全面、精确地分析了当下宏观经济状态。他会上分享了重点关注的四个方面:第一是地方政府债务。年初的时候提出要逆周期投基建,但是三季度数据出来,基建低于预期。而今年我国的地方债发行量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基建反而不及预期,这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第二是国企改革。央企和国企获得资源的同时,是否存在低效率的情况,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是否匹配,背后有很多结构性问题值得思考。第三是家庭债务。今年下半年以来老百姓买房、买车的意愿相当高。全球疫情背景下,国内、上海的房价都见涨,老百姓依然愿意重点配置房产,由此带来的家庭债务问题值得深思。第四是资本市场。今年全球流动性充裕,但我们的上证指数却依然在3200点徘徊。明年如果控制货币供给“总闸门”,或者流动性边际收缩,我们对市场是否不应该过于乐观?明年资本市场的整体性机会或者结构性机会在哪里?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副教授宗庆庆线上参会,重点就消费和流动人口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表示,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了大约7%,主要因为前两个季度疫情对消费需求冲击很大。第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呈现回升态势,抵制了疫情造成的深度影响。未来还需进一步释放家庭的消费潜力,从而使得中国的消费更强劲。关于流动人口,他指出,农村外出劳动人数同比降幅跟前两个季度相比有收窄的趋势,农村月均收入增速也从负转正,这组数据传递的信息是外出务工人员境况相比前两个季度来说有一定改善,但是还没有完全消除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来应该加快实施“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在大都市圈区域内部创造更宽松的人员流动条件,建立更加灵活的劳动力市场跨城市移动和跨行业流动机制。
围绕嘉宾的发言,课题组成员宁磊副研究员、朱梅副研究员、赵琳助理研究员、蒋荷露助教授、李倩助教授、徐佳文助教授、吴化斌副研究员等人分别进行了回应与交流,与现场嘉宾共同为疫情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